【丝路话语】涂油提子当乌梅,无知游客被套路|全球新消息
来源:新甘肃    时间:2023-03-23 14:56:05


(相关资料图)

【丝路话语】涂油提子当乌梅,无知游客被套路

□陈广江

见到商店内售卖的“本地特产乌梅”颜色鲜艳,花15元买了一份却被提醒其实是提子,得知真相的乌镇游客唐女士非常生气,但商家拒绝道歉并称“乌镇都是这样卖的”。3月21日,乌镇旅游公司回应称,景区外确有商家会将提子说成是乌梅售卖,当地汽车站等地都有标语提醒游客防范被骗。有关部门称,当地确实没有乌梅这一特产。目前,景区已将游客的投诉反映到工商和文旅部门。(3月22日极目新闻)

给提子涂上一层菜籽油,谎称“特产乌梅”售卖,这样的骗术十多年前就在南方不少景区出现过,用“老掉牙”来形容并不为过。此事一出,不少网友“现身说法”,纷纷吐槽在景区购买假乌梅被收“智商税”的经历。各地商家的操作大同小异,无非是在提子表面涂油或染色、打蜡,使提子摇身变为身价倍增的乌梅,专门忽悠外地游客。

虽然假乌梅价格不算太高,人吃了一般也没有健康问题,但这事着实气人,有点“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意味,恰如唐女士所言:如此忽悠游客,这不是把人当傻子吗?更让人气愤的是,小伎俩被戳穿后,涉事商家竟不以为然,并回怼游客。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商家以涂色提子冒充“特产乌梅”销售是典型的欺诈行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赔偿。

商家的小伎俩为何能屡屡得逞,这样的老套路为何长期存在?事实上,尽管我国“吃梅子”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多数人并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在各地商超中也看不到所谓的新鲜乌梅。“乌镇特产乌梅”,既是少数商家忽悠游客编出来的幌子,也是游客一厢情愿的想象。

有专家解释称,乌梅根本不是一种特定水果,而是由梅子制成的一种果脯类食品。将未成熟的梅子果实进行熏制等工序处理,得到类似梅子干的蜜饯,就是乌梅。这种乌梅可当零食吃,也可泡制酸梅汤,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少数商家利用知识差、信息差忽悠游客,践踏了诚信守法经营的底线,也有损景区形象。如果“乌镇都是这样卖的”说法属实,当地应提高警惕,加大治理力度了,仅靠设置警示标语是不够的。最近,因“劝游客别买东西”而再度走红的江浙知名导游诸鸣,也着重提醒游客不要买那种看起来颜色鲜艳的果子。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类似“水果骗局”并非个案。

“特产乌梅”事件已引发广泛关注,并殃及乌镇声誉,相关部门不能保持沉默。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口碑,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是每一位商家的责任,以提子冒充乌梅的老套路该收手了。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手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