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讯!品茶悟道
来源:中国食品报    时间:2023-06-29 18:32:26

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原副会长 侯军

茶通古今

茶与儒通,通在中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礼之用,和为贵”,《中庸》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的理想境界。

茶性柔和,茶境平和,在茶的理念中,“和”也是一个常见概念。日本茶道讲究“清、静、和、寂”,中国茶学大师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其中都有“和”字。

儒家要达到“和”的境界,须经过“中”的修炼,“中”就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温、良、恭、俭、让”。这些品格,在茶的身上都有所体现。

与“中和”之境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平”字。不管是平静平和,还是平淡平常,皆与茶的意境相通。

茶与道通,通在自然。

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并以“恬淡为上”。茶亦以“恬淡为上”。明代人熊明遇说“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唐代茶学家陆羽也强调茶有本色,反对乱喝茶,当时流行的喝法是“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陆羽将这种茶斥之为“沟渠间弃水”。

《道德经》强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说的是道家的以柔克刚之理。茶以水为形,以柔为性,是天下至柔之物。

道家的境界精髓在于“返璞归真”“清静无为”,这也是茶的精髓所在。茶,凝聚自然精华,产自山野丛林,要历经采摘、焙炒、冲泡,才能被端到茶客面前,可谓经磨历劫,受尽磨难,却仍保留着大自然赋予的精气、灵气、香气、野气,以自然之姿呈现自然之色与自然之味,这种品格,不正是道家所重的吗?

茶与禅通,通在神合。

禅宗是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可以算是中国的“土产”。禅宗兴盛于唐,茶也兴盛于唐,这显然不是巧合。

相传,唐代高僧赵州以“吃茶去”一句来引导弟子领悟禅的奥义,茶和禅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也自此搅在一处,难解难分了。后来,“茶禅一味”在宋代被一高僧写成条幅送给了日本留学僧人,又在东邻发扬光大,绵延千年,不仅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而且渗透到了日本茶道。

“茶禅一味”,要悟得茶禅着实不易。

茶之兴,得益于禅,此为前因。“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又多产好茶,近水楼台,茶为禅用,顺理成章。

但是,光有渊源还不够,“茶禅一味”还有更深的禅机。禅宗讲究顿悟,顿悟强调的是“当下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恰恰就在这一点上,禅与茶“神合”了,茶的滋味,亦“不能言传”。是香是甜是苦是涩,是先苦而后回甘,还是先香而后转甜?恐怕是百人有百味。这,不就是禅理吗?禅宗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就是说,要想悟禅机,就请“吃茶去”。如此一来,茶禅岂不真成了一味?

除了在体验方式上的“神合”之外,两者在所追求的境界上也有着相近之处。禅宗素来倡导“虚融淡泊”,而茶的最高境界也可以用这一说法来概括。当茶客手捧茶杯,欣赏着一片片翩然下坠的茶芽,品味着集香甜苦涩诸多味道于一身的茶汁,体验着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禅境时,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种“虚融淡泊”的心情呢?或许,这就是“茶禅一味”的真谛吧。

茶酒之辩

茶和酒皆以水为母,但这一对孪生兄弟自降生之日,就走向了截然相反的两极:酒性烈,茶性柔;酒属热,茶属寒;酒近火,茶近水;酒让人动,茶让人静;酒令人情绪亢奋,热血沸腾;茶令人心境平和,头脑清醒;酒像刚烈的汉子,茶像温柔的少女。

茶和酒都有本领使人兴奋,但结局却迥然不同:酒使人亢奋之后渐渐远离理智,茶使人在兴奋中渐渐接近理智。

酒能够激发人们的勇气,使不是英雄的人想当英雄;茶可以舒缓人们的紧张心态,使不是朋友的人变成朋友。

“酒逢知己千杯少”意在多多益善;“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意到则止。

酒造就壮士,争强好胜是酒迷天性;茶培育逸士,冲融恬淡乃茶客本色。

饮酒需要酒量,并非人人皆可放胆豪饮;饮茶则无需多虑,人人皆可得而饮之,数量多寡从来不成标准。这种差异,决定了茶与酒在功能互换方面的单向性:“寒夜客来茶当酒”,顺理成章,自古皆然;“寒夜客来酒当茶”,从古至今,闻所未闻。

酒可解忧,茶可醒脑。酒的解忧原理在于使人暂时忘却俗间事,但也难免“举杯消愁愁更愁”;而茶的醒脑则往往是在酒醉之后,“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在宴席上,酒负责冲锋陷阵,茶负责收拾残局。

酒和茶都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但相形之下,酒似乎偏爱诗词,茶则比较亲近散文;若方之于书法,则酒似张旭之狂草,而茶似羲献之行书;如比之于绘画,则酒似梁风子之泼墨仙人,而茶似李公麟之白描人物。

酒与茶自古就是对手,《敦煌变文集》中有《茶酒论》为证。但对人类来说,酒与茶却是缺一不可。“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东坡确是参透其中三昧者。

天人合一

中国文人自古讲究七件雅事——“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有茶;中国老百姓也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也有茶。茶介于雅俗之间,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能够一身兼二任、一线牵两极的角色。

茶被文人雅士引为知己,同时又是平民百姓的密友良朋,它一方面能把民众的茶风茶俗汇入雅文化的诗情画意,同时又能把圣贤们的诗思哲理化作涓涓细流,泽被四野八荒。

茶,可以使文化人多几分民间情怀;茶,可以使百姓生活多几分文人雅趣。淡淡茶香,引领人们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走向诗、走向画、走向音乐、走向哲思。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本是大自然的杰作,经人类千百年来的研究、品味、比较、提纯,才成为饮中之王。

在它身上,体现着天与人的合作,表现着天与人的和谐,也反映着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态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大自然,中国人从来就希望与之和睦相处,顺应自然、体贴自然、关爱自然。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才产生了这样的中国茶文化。可以说,茶文化既是中国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又是这种观念的集中体现。

北京人喝盖碗茶,有“三才”之说。何谓“三才”?碗盖为天,茶托为地,茶碗为人。还有更精细的说法是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以盖碗茶比附天地人,这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境界。“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而“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哦,了不起的“天人合一”!

《中国食品报》(2023年06月27日05版)

(责编:高娇娣)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手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